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九游游戏排行榜前十名 > 新闻动态 > 中俄没能在最后一刻挽救伊朗,联合国恢复制裁,哈梅内伊政权凶险
中俄没能在最后一刻挽救伊朗,联合国恢复制裁,哈梅内伊政权凶险
2025-10-12 00:12    点击次数:122

26日凌晨,联合国安理会的一场投票把伊朗又一次推回了被围堵的角落。中俄提出的、希望再给伊朗六个月喘息期的草案被否,结果是4票赞成,9票反对,还有2票干脆甩手弃权。

这意味着,伊朗将在9月27日上午8时起,重新面对联合国制裁,包括资产冻结、武器禁运以及对其导弹计划的惩罚性措施。中俄虽然死撑到底,但终究没能在最后时刻为伊朗拉住闸门,哈梅内伊手下的政权,眼下正站在一个不确定的十字路口上。

外交努力全线溃败,机制启动如期生效

事情的源头,要追溯到2015年,那年伊朗和六大国总算谈成了一份历史性的核协议。依照协议,伊朗愿意限缩核计划,西方国家则分阶段解除经济制裁,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了第2231号决议作为背书。

展开剩余79%

协议里规定得很清楚,只要伊朗遵守承诺,制裁就逐步解除;但如果伊朗违约,制裁可以“快速恢复”。今年8月底,英法德三国突然对外宣布,伊朗“没有履行协议”,并据此向安理会发函,要求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

问题是,这三国跳过了原本规定的“分歧解决机制”,直接拉响了警报,做法是否合法,外界争议颇多。中俄立刻站出来,试图通过一份提案,把这场风暴往后推六个月。他们的逻辑是:先别急,再谈谈看。

但在安理会的表决中,除了巴基斯坦和阿尔及利亚这两个穆斯林国家愿意给伊朗再一次机会,其余国家都站到了对立面。

于是,根据协议设定的倒计时机制,一旦30天内没通过延期决议,制裁就会自动恢复生效,不需要额外表决。9月19日是那30天的最后期限,没达成共识,伊朗的命运也就随之被锁定。

多边博弈失衡,伊朗成了代价

这次安理会的投票,表面上是关于伊朗,但背后其实是一场典型的地缘政治角力。

中国代表耿爽明确表示失望,同时再三强调三点立场:坚持地区和平、坚持对话、坚持协议精神。耿爽还提醒美方,要回应伊朗重启谈判的善意,承诺不动武,也敦促欧洲别再用制裁代替外交。

俄罗斯代表话说得更直接,点名批评支持制裁的国家,说他们“口口声声谈外交,其实根本没打算谈”。但英法代表则态度强硬,坚称伊朗“多次违约”,不能再容忍。这场交锋,显示出安理会内部对伊朗问题的共识早已瓦解,过去那种多边合作的氛围,已经变得碎片化。

伊朗方面也没有坐视不理。外长阿拉格齐专程赴纽约出席表决,表现出对局势的高度重视。总统佩泽希齐扬更早就表态:伊朗不排斥谈判,但谈判不能是“走过去就被打”的陷阱。

而现在,局势显然并未按伊朗的设想发展。制裁重启后,伊朗将再次面临经济封锁、国际孤立以及国内改革派势力的进一步边缘化。

制裁重压之下,德黑兰风雨欲来

伊朗经济,这几年已经被制裁拖得筋疲力尽。货币贬值超过十倍,失业率居高不下,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消费市场一片低迷,社会情绪高度紧张。

如今联合国制裁卷土重来,冻结资产、武器禁运、技术封锁,这些手段都不是新鲜的,但每一次都让伊朗的日子更难过一点。

而更危险的是,国内的政治局势也正在变得更加紧绷。改革派早已式微,强硬派得势已久。前总统鲁哈尼等人正面临司法调查,甚至有传言说可能面临死刑。整个德黑兰弥漫着一种肃杀气氛,哈梅内伊及其核心圈子正试图用更强的手段巩固统治,以防内外夹击。

中方对此始终保持一致立场。耿爽在发言中重申,中国承诺维护国际和平,不会改变;推动伊核问题政治解决的努力,不会放松。中方反对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强调通过平等协商解决争端。

从中国的角度看,伊朗问题不仅是中东地区的麻烦事,更牵动了全球能源市场和地缘稳定。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不是简单地“支持伊朗”,而是支持一个有序解决矛盾、避免冲突升级的国际秩序。

哈梅内伊政权此刻的处境,可以用“屋漏偏逢连夜雨”来形容。外有联合国重压,内有政治动荡,经济民生更是雪上加霜。尽管中俄尽了力,但最终连一纸延期都没能保下来。

但局势并非没有转圜空间。外交的大门尚未完全关闭,只是通向那扇门的道路,变得更窄、更陡。

伊朗是否会重启谈判?西方是否会重新考量策略?中俄是否还能在下一个节点发挥筹码?没人能给出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几个月,中东局势将被伊朗问题再次牵动,全球不会轻松。

这场制裁的重启,对伊朗是一次重大打击,对国际秩序则是一场现实考验。当联合国会议厅的灯光熄灭,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 新京报 联合国安理会表决未通过延长伊朗制裁豁免决议草案发布于:河南省